摘要:燦若霞光的“中國紅”是中華民族最愛的顏色,它熱烈、喜慶的特質也在瓷器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被譽為“千窯一寶”的紅釉瓷器自元代開始便成為宮廷內陳設、觀賞的主要瓷種。紅釉瓷顏色變化豐富,按照呈色礦物,主要有六種:銅紅、寶石紅、鐵紅、洋紅、稀有金屬鉭、各種金屬及其他礦物綜合呈色?!肮糯梢詥紊詾橘F,單色釉中銅紅為最?!睆目脊刨Y料看,我國唐代已開始利用銅燒出紅色,元末明初景德鎮始燒渾然一色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今...
燦若霞光的“中國紅”是中華民族最愛的顏色,它熱烈、喜慶的特質也在瓷器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被譽為“千窯一寶”的紅釉瓷器自元代開始便成為宮廷內陳設、觀賞的主要瓷種。紅釉瓷顏色變化豐富,按照呈色礦物,主要有六種:銅紅、寶石紅、鐵紅、洋紅、稀有金屬鉭、各種金屬及其他礦物綜合呈色。“古瓷以單色釉為貴,單色釉中銅紅為最。”從考古資料看,我國唐代已開始利用銅燒出紅色,元末明初景德鎮始燒渾然一色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顆瓷器史上的璀璨明珠——高溫銅紅釉瓷器。
1974年江西景德鎮市郊凌氏墓出土了兩件紅釉瓷俑,其燒造年代至遲在元代至元四年以前,說明了元代景德鎮已經能夠燒制純正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元代銅紅釉瓷器顏色純正、釉色穩定,但是技術難度與燒制難度高,導致成品率極低。它對溫度和窯燒條件要求極為苛刻,燒窯師傅不知要試錯多少次,才能得一件色彩均勻的紅釉瓷,“千窯一寶”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元朝宮廷崇尚紅色,將紅色定為貴色,而高溫銅紅釉瓷器那種純凈不摻雜的朱紅色順理成章成為皇族的最愛。
圖|元 紅釉印花龍紋盤 首都博物館藏
元代創燒的紅釉瓷器在同樣崇尚紅色的明代得以進一步發展。洪武瓷傳世者少,紅釉瓷更為少見,然而在當時為數不多的瓷器品種中,卻出現了大量用銅紅色料在釉下繪出花紋圖案的器物,這即是洪武時期最具特色的釉里紅器。釉里紅瓷器是一種用銅元素為呈色劑在白瓷素坯上描繪圖案花紋,再罩上透明釉于高溫中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這個器種創燒于元代,明洪武時得到繼承和發展。明洪武時期,釉里紅紋飾的勾勒描繪、平涂渲染、紅地露白等難度較大的瓷繪技術已能運用自如,而且銅紅色料的呈色也較元代穩定,因此釉里紅瓷器得到大量生產。洪武釉里紅繪圖主要采取線繪法,其裝飾相對單一,主要圖案有牡丹、菊花、蓮花、寶相花、梅花等,還有一些松、竹、芭蕉等紋飾,而表現人、禽、獸、魚、鳥、蟲等的紋飾十分少見。山東博物館藏明洪武釉里紅纏枝花卉碗,胎白細膩,內外施釉,釉色白中泛青。施釉里紅彩,口沿內外及足部以回紋裝飾,碗內底繪折枝牡丹,內壁繪纏枝菊,外壁為纏枝牡丹,清晰舒展,造型優美。永樂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成功的鮮紅釉,色調純正,釉厚如脂,光瑩鮮艷堪稱絕代佳作,而宣德紅釉比永樂鮮紅更勝一籌。那紅而不鮮,如紅寶石一般靜謐的光澤,使它有了“寶石紅”的稱號。因此《景德鎮陶錄》有“宣窯”以“鮮紅為寶”之說。高溫銅紅釉自明代宣德以后,由于燒造技術逐漸失傳,終明一代再沒有得到恢復。直至清朝康熙年間,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器的燒造才得以恢復。這時的紅釉瓷器不僅數量暴增,器形豐富,還出現了郎窯紅、豇豆紅、祭紅等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