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中國航空工業歷史博物館開館4月16日,中國航空工業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市密云區開館,獲頒“航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航空科普教育基地”牌匾。該館由航空工業、中國航發、中國商飛三家集團聯合籌建,是目前國內唯一全方位系統展示中國航空事業110多年發展歷史的展館。館內主體展示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展品1400余項,立體呈現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中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重要產品、重要活動、典型人物,弘揚航...
4月16日,中國航空工業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市密云區開館,獲頒“航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航空科普教育基地”牌匾。該館由航空工業、中國航發、中國商飛三家集團聯合籌建,是目前國內唯一全方位系統展示中國航空事業110多年發展歷史的展館。館內主體展示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展品1400余項,立體呈現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中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重要產品、重要活動、典型人物,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傳承航空文化。

4月18日,2023國際古跡遺址日北京主場活動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啟動?;顒佑芍袊袍E遺址保護協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共同舉辦,圍繞主題“變革中的文化遺產”設置專家演講、圓桌座談等環節。參加活動的專家及相關人士認為,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凝聚共識的紐帶,應增進國際交流合作,共同應對時代變革對文化遺產帶來的挑戰。當天,“北京古遺址保護研究中心”掛牌。
考古勘探確認東魏、北齊鄴城宮城區第一重宮城范圍與形制 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的鄴城考古隊透露,通過8年持續勘探與發掘,確認東魏、北齊鄴城宮城區第一重宮城的范圍與形制,為探索東魏、北齊鄴城宮城范圍、平面布局和宮院制度提供了重要線索。206號大殿及其周邊附屬建筑的發掘確認了該建筑單元完整的平面構成和建筑結構,對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宮殿建筑群建設理念、空間布局、建筑結構和工程技術,以及探討隋唐以后“三朝五門”制度演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4月18日,由山西博物院主辦的文明“敘”語——古敘利亞文明特展開展。該展匯聚195件(組)敘利亞精品文物,包含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珠寶首飾、占卜模型、人像雕塑、建筑裝飾等,分為曙光、變革、碰撞、融合四個單元,展示中敘兩國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展覽不僅展示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也見證了不同文明間的碰撞、交融、互動、結合與演替。展期將持續至7月9日。
太原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 研究部署文物活化利用等事項 4月17日,太原市政府召開第27次常務會議,傳達學習有關文件和會議精神,研究部署招商引資、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文物活化利用等事項。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立足太原文物資源稟賦,加快出臺具體方案,促進歷史文脈和城市建設相交融、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古城特色和現代文明相輝映,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
4月19日,太原市人大常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太原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進行新聞發布。該《條例》共七章,分別為總則、保護體系、保護規劃、保護利用、監督檢查、法律責任和附則,共五十一條?!稐l例》厘清政府職責與部門職責,細化太原市人民政府的全面職責,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建設,界定太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范圍及保護對象,建立健全保護責任人制度,鼓勵保護對象合理利用、有序開放,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月17日,“精神之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文物史料專題展”開幕儀式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廣場舉行。該展由中共一大紀念館與全國25家場館聯合主辦,第一部分運用沉浸式光影技術手段,呈現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二部分重點展示精心遴選的40件(套)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偉大精神特質的珍貴文物和展品。開幕式上成立“偉大建黨精神展示和傳承聯盟”,舉行贈書和“黨的誕生地”主題紅色游船首航儀式。
4月17日,首屆“進步杯”孫中山宋慶齡悅讀馬拉松大賽啟動儀式暨題庫上線儀式在上海舉辦。本次大賽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主辦,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和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等共同承辦。大賽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閱讀指定書籍《宋慶齡》、推介書籍《孫中山》等,以吸引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廣大受眾一起品讀兩位世紀偉人宏闊、瑰麗的人生故事,走近他們立體、鮮活的精神世界。
4月18日,上海博物館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在上海市青浦區揭牌。該工作站由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館、青浦區文物局以及重固鎮人民政府共同推動成立。福泉山遺址是環太湖地區一處重要的良渚文化遺址,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來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新成立的工作站將承擔考古發掘、整理修復、研學體驗等功能,標志著福泉山遺址保護利用進入新的階段。
4月15日,全國古陶文研討會在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吉林大學、山東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等主辦,新泰市人民政府承辦,來自全國12所高校、專業機構的3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參會,共商古陶文研究保護,共同推進古陶文資源轉化利用、古文字和中華文明傳承發展。期間,新泰市舉行“新泰古陶文研究基地”揭牌儀式,組織4場研討會,為古陶文研究和轉化利用探索提供有益借鑒。4月17日,山東省2023年度4·18國際古跡遺址日主場城市活動在山東省曲阜市舉辦?;顒佑缮綎|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東省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濟寧市文化和旅游局、曲阜市人民政府承辦,曲阜市文物局協辦,聚焦“變革中的文化遺產”主題,通過特色展覽、文物保護工程現場展示、專家講座等形式進一步推動文物古跡的科學、有效、可持續性保護。
4月19日,河南省安陽市舉行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開館新聞發布會,宣布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將于4月29日對外開放。該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傳教育等為一體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2010年至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對曹操高陵周邊進行了大范圍的考古調查、勘探和部分發掘工作,發現了陵園、陪葬墓、疑似晚期守陵戶建筑等重要遺跡,全面揭示了曹操高陵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變遷,為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提供了科學支撐。
4月20日,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在河南省安陽市正式上線。這款小程序由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安陽市文物局等機構聯合開發,利用數字煥活技術將刻有文字的甲骨以三維的形式呈現出來,用戶點擊甲骨上的文字,便會出現它的現代漢字和釋義。小程序設有“猜字”“造字”“臨摹”等游戲,用戶可以學習甲骨文的造字規律,也可充分發揮想象力來創造現代漢字的甲骨文形式。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覽會暨“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專題展覽開幕4月17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覽會暨“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專題展覽開幕式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來自13個省區市的23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0個省區市的19家服務商參加博覽會,為了解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狀況提供了全景視圖?!拔┮婇L江天際流——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成果展”依托一系列重大考古新發現,全面展示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生動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路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不少文物為首次展出。展覽將持續至8月10日。
4月18日,新時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高峰論壇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論壇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文物局)、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論壇上,全國40余家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青年代表聚焦“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新視角”“青年新思潮”“新時代遺址博物館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分享研討。21個?。▍^、市)文物行政部門、13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立項單位代表300余人參加論壇,論壇直播吸引了350多萬人次參與。
4月17日,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發布“2022年度廣東重要考古發現”項目,分別為清遠市英德市巖山寨遺址石尾頭地點、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地塊南越國至清代遺址、潮州市湘橋區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佛山市南海區奇石窯和文頭嶺窯宋代窯址、惠州市惠東縣三官坑明代窯址。它們是廣東省過去一年田野考古發掘項目的典型代表,文化內涵涉及嶺南早期文明起源、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考古等多個領域,對研究嶺南早期聚落形態演變、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月17日,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公布2022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共有11個案件,涵蓋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多類型不可移動文物。入選項目包括廣州市柏園活化利用項目、廣州市文沖陸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項目、韶關市隆盛醬園博物館(隆盛醬園老樓)活化利用項目、深圳市大田匠作文化村(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項目、佛山市孔廟活化利用項目、潮州市廣濟門城樓活化利用項目、河源市仙坑村登云書院活化利用項目等。
4月20日,“瑠光異彩——絲路上的古玻璃器藝術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這是該館首次引進的國外展覽。該展由海南省旅文廳指導,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支持,海南省博物館與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聯合主辦。展出的325件世界古代玻璃器等展品,歷史跨度長達2800年,地域跨越古埃及、西亞、中亞、東亞等地,展示了玻璃器沿著絲綢之路傳播發展的歷史進程,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有力實證。展覽將持續至7月20日。
目前,重慶正加快推進大足石刻水害治理工程。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由于處在室外,對巖體滲水、風化、生物侵蝕等自然作用比較敏感,其中水害最為嚴重,不僅侵蝕破壞石刻、滋生微生物,還會加劇石刻風化。自2015年8月寶頂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啟動以來,已相繼完成了一期臥佛、二期北岸的水害治理,眼下正進入二期南岸工程的攻堅階段。工程預計今年年底前后完工,大佛灣的水害治理經驗將會應用到大足石刻其他石質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中。
4月15日,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聯合布達拉宮管理處在布達拉宮雪城開展了“2023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宣傳人員結合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和家庭用火消防安全,為游客詳細講解了滅火器的用法、參觀文物古建筑需要注意的消防知識、初期火災撲救措施和火災疏散逃生方法等,活動進一步提高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
4月18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合打造,結合敦煌學研究成果與游戲科技的“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敦煌藏經洞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曾出土數萬件4世紀至11世紀的文物。有“國際顯學”之稱的敦煌學,就是以藏經洞出土文物為重要研究資料。利用數字孿生等技術,“數字藏經洞”將洞窟實體與所藏文物進行了復原。用戶可“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時期,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下一步,敦煌研究院將繼續探索文物展示、體驗新方式,促進敦煌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